李松:乡土生活的现代价值

时间:2016-10-21 20:24:01| 作者:adminbj| 查看: | 评论:

摘要: 本文为李松老师今年7月份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乡村,诗意的栖居”系列讲座整理而得,该系列讲座由北京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与国图讲坛联合主办。本文 ...

    本文为李松老师今年7月份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乡村,诗意的栖居”系列讲座整理而得,该系列讲座由北京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与国图讲坛联合主办。本文已经作者审核授权。

一、二元结构下认识乡土文化

    要考虑乡土生活的现代价值,从城乡二元结构的角度去解读,并进行价值判断,就要有一个整体认知的过程。现在,我们提扶贫、小康社会的建设以及实现中国梦,都离不开乡村,离不开乡土生活。

    在城乡二元结构前提下,我们进行总的价值判断,对进入现代或者中国近30年来的发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肯定更深入人心。这一口号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主题,它是在全球语境下提出的。如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去理解国际的博览会,那么,随着物产的聚集、工业化成果的展示、到高新技术的汇聚、历届世博会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理,在上海博览会上世界各国纷纷用高新技术表达着自己的文化,这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一起,构成上海世博会所具有的时代特征。 但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口号并非都能用于中国所有地区,像贵州省就不能跟着走,贵州省应该是“城市与乡村良好的互动,才能让生活更美好”,我想,这也许就是中国特色,也是中国的文化表达,也应该是中国对现代化的理性思考

      在整个国际的主流社会,或者中国的主流社会中,城市代表着未来,现代化等于城市化。我们对乡村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它经济欠发达;人们在社会体系中有一个身份标志即农民,进城了的叫农民工或者流动人口等;教育,甚至包括能衡量人在社会的指标都是相对落后的。当然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到乡村的生态空间,也已开始消费原生态,如乡村的农家乐,这里所说的农家乐是农民为城市人提供的一个空间,这里有有机食品和青山绿水,能为城市的人们在享受现代化成果之后提供的一个身心放松的场所。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还会继续往更加现代化的路上走,城市中的高楼也会继续涨高,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到,可能更接地气的是别墅、四合院等,当然,乡村也看到了这样的市场前景,因而借此开发利用,让其成为一个未来的消费市场,成为一个可利用的空间资源。

      因此,我们就对乡村形成了一种基本印象。那么,对于乡土社会,很多人认为城市应该帮助一下,因为它有很多可以利用的空间,就有很多有待提高的地方。那么在我看来,社会上总体的大多数能不能进入小康社会,全看乡村,乡村的人们要富起来,整个社会才可能会达到小康,因为乡村跟城市的差距显而易见,因而扶贫是攻坚战。

湘西苗族村寨

     那么,我们该如何认知乡村?乡村除了前面说到的商业价值外,还有什么价值?我认为,乡村应该还具有这样的价值,比如生态文明与社会和谐构成的乡愁。“乡愁”的概念,在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随后2014年初的一号文件再次加强了这个信息。乡愁是什么?到底要留住什么?我觉得,乡愁不是一种怀旧,也不仅是儿时的回忆,不是农家乐,也不是逃离城市后寻求的休闲地方,乡愁的真正意义,是它的自然和文化生态。中国有着非常古老的生态文明,经过漫长的农耕文化以及时代的不断凝练,它的社会和谐能力、乡土社会的自制和管理能力非常的发达,这些是构成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一种主要的载体,它延续着中国的文化传统,因此,这种生态文明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因。然而,在城市高速发展、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我们的很多优良的文化传统丢失的很快,在欠发达地区却还能保存着未来发展的基因,这不能不说是一笔不可或缺的财富,因此,我们要留住它。

       既要认识到乡愁的生态文明价值,也要认识到乡愁的社会和谐价值。那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乡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基因;乡土是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也就是说,在全球范围内,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未来创造的源泉,未来全球化的秩序就是使不同文化的人能在一起和谐相处。而中国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传统呢?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了很多概括性的论述,他提到,中华文明把多种不同文化融合在一起共同发展的能力,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无与伦比。以此来认知乡村,乡村是多样性的,是各异的,而非同质化,这也是我们怀念起家乡的时候各有各的不同的原因之一,这些东西都是文化的创造性源泉。

春节期间的酬神戏

      那么,对于真正的乡土社会的价值,我们可以从时间和空间的两个维度来理解。从时间上看,乡土社会传承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从空间上看,它代表了非常多的多样性,从这两个价值维度来理解我们未来社会的发展,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论证中国乡土特色的合理性,也论证了中华文明的自我生长能力和自我延续的合法性。因此,我们要从传统当中寻找解决现代及后现代社会问题的钥匙,我个人以为,从宏观上来说,人类解决未来问题的很多方法在于他的童年,在于他早期的智慧,就像中国近两千年以来一直提到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我们能够发现乡土社会的这种价值,也是国家运用公共资源保护遗产的基本落地起点,也是合理性的存在。

二 、习俗体系中的乡土文化

     乡村对于现在大多数人城里人来说,还是一个以旅游为目的的地方。乡村的习俗、传统也都会吸引着很多的城里人。比如,乡村的春节要唱大戏,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赶过去一起观看。中国人过节图喜庆,都喜欢“红火”这个词,日子过的红火那就是极致的好了,“红火”这个词是群体性的,不是私人化的,是一个公共性的词语,因此,这个词本身就很高级。这样的乡土传统在很多少数民族中也有不同的表现。

      在藏族地区,它和藏传佛教不一样,藏族的中老年人过节前都会排练他们自己的舞蹈,我们城里有广场舞,农村有社区的舞蹈,但他们更严格、有规定性。苗族的姊妹节,过节前母亲都会为女孩做一番打扮。我们通过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看到了文化的多样性,看到了一种丰富的外在符号。通过这些符号,发现其价值,但问题是,是不是只发现价值就足够,并且认知这一传统了?符号背后的意义又是什么?能对我们现代生活以及未来生活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就是我们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藏族插箭节

      我们拿城市来作对比,居民楼的楼道属于常见的一种公共空间,狭小、环境差;然而,在贵州黔东南侗族传统的村落里,坐落着一排排的钟鼓楼,栉次鳞比,这些也都属于公共空间,不属于哪一个人、哪一个家庭,是它当地老百姓公共集会的地方。作为文化研究者,我们就会考虑,这些公共空间是由什么机制建立起来?老百姓日常如何维护?得到的答案是,全是侗族的老百姓自愿出资修建的,自己管理自己治理。而在我们城市化的公共空间中,没有这样的情况,这是二者的差别。我们一直说城市现代化,它体现着这个社会公共事项的组织和安排能力,然而在乡土社会,它们确实有这样的能力,确实做到了对公共事项的组织和合理安排。那么,现代化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与乡土社会的传统相比,问题出在了哪里?我觉得问题出在了对文化传统的尊重与尊崇上。城市的现代化,不是只有依靠法律、依靠市场等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应该有文化传统作为支撑,应该有城市社会的公共性。

      这种公共性,用艺术来表达的话,试举一例。侗族的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它的发现颠覆了世界音乐史上中国音乐没有合唱的历史。大家都知道,合唱来源于西方,是一种多声部的集体演奏艺术,西方的宗教音乐孕育了这样的音乐形态,包含着一整套的和声方法。但是,在侗族这个地方,没有教堂、宫廷之类的主流渠道获取,它就是当地老百姓在自己特有的文化土壤中形成的。侗族大歌在世界各地的音乐节上都能发挥其不同的音乐音调,即使将它置于不同的文化环境中,都是非常和谐的。这样的文化理念与和声技术构成的合唱艺术,是具有公共性的。

      我们再来看侗族这个地区,它并非发达地区,而让百姓们引以为傲的侗族大歌却承载并延续着这个地区独特的文化。侗族大歌在侗族当地也有“声音歌”之说,包含两重意义,一是人与自然的合一,人类大量模仿自然的声音,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大家合坐在一起对声音。可以说,追求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这种文化价值观贯穿与侗族社区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不断完善并内化为一种民俗习惯,这正是侗族大歌在艺术上具有独特性、优秀性的文化基础。

侗族大歌

      侗族没有文字,在他们的语言体系里,很多现代的字、词都是没有的,也就是说在他们的传统语境中,没有这种概念。比如,他们没有“锁”这个字,在他们所居住的寨子里,为了防火财产都集中摆放,人居住在两边,各家的财产也都集中在一个区域里不上锁。随着现代文明的传播,他们现在是有“锁”这样的意识了。这种公共性农耕文明遗留下来的传统价值,对未来现代化建设以及对未来现代化建设的判断都是有益的。

      因此,我们说传统伦理或者传统价值的发现,就是秩序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是以最低的管理成本方式,管理不同的生产力单元。过去君临天下,要管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都有一整套的管理体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调试以适应新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变迁,以维护共同体(群体性)利益最大化和成本的最优化为目标。在中国乡土社会,以习俗体系——文化之网维系的社区组织和动员能力,构成了多样性的生存智慧。这种生存智慧犹如一面镜子,使我们在未来现代化建设中,不仅通照过去,还能照明未来。这就是我们发现乡土社会、发现其价值所要做的事情,它不仅是一门专门的学问,也是一种社会人文素养,对不同文化,尤其是对自身文化传统进行探寻的能力和诉求是文化自觉的基础。

三、乡村文化价值的保护

      任何文化或文明体系如果失去了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深刻了解和认知,就失去了具备优秀创新能力的基础,文化就成为了无根之苗,无源之水。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大力提倡的,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着深刻的含义,因为中国梦的实现有赖于中华民族对自己民族传统的重新认识、重新使用,以面向未来。

      现代的乡土社会主要被看成被帮助和商业化的对象,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乡土的文化价值。我们了解乡村,知道它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不仅要从乡村中发现其价值,而且还要有能力、有义务去保护它。这些价值,具有全局意义的乡土社会传统智慧不是城里人的纪念品,而是要全面伴随城乡现代化进程的精神财富。农村不仅仅是城市的后花园和扩张空间的储备。乡土价值的低估和利益诉求的功利化、庸俗化、多元化,使得乡土文化保护表面化、碎片化、商业化成为常态。而非自治的“传统”和“优秀”的选择权的异化,常常在逻辑起点上就失去了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乡村的很多文化价值被低估,主要还是表现在以旅游为目的的乡村规划和设计上。即使让社区组织将人们的力量都凝聚在一起,去打造一种符号,那么这种保护的意义并不是很大。我不反对符号化的保护,但是保护要与当地文化结合,尤其是将群体性共同体文化的核心统一起来。无论是社区的自我管理,还是丰富的民族节日,其实都是悠久的传统,是当地老百姓真实的景观和生活状态。如果将这种常态设计成旅游产品,被人不断的参观,是否符合当地民众的意愿?这就是在现代社会,如何关注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的进入和乡土社会是怎样的关系,该如何科学地保护它们,都值得不断追问。

       保护、重视乡村文化,并不是通过保护让我们的乡村文化静止,而是还要尊重乡村的文化变迁。乡村文化,只有跟乡村的未来发展相和谐,跟老百姓过日子不冲突,才能引动我们广袤乡村社会的文化之河长流。那么,面对乡村的发展,其合理性到底如何判断?大体而言,乡村的保护应动静结合。大家都提“利用性的保护”和“保护性的利用”,这两个词完全不一样,两者的差别可能就包含着动静之别。从动静结合的角度来看,要把村落的文化保护和社会发展进行类型细分,区别哪些是静态的保护,就是出于公益目的而给予保护,哪些又是可被利用同时又能实现保护的,哪些是保护了之后要利用的。我个人认为,最理想的应该是利用性的保护,就是激活它的传统,并使它在现代的发展能产生现实效益。

乡土社会要遵循可持续的三个原则:文化尊重、公平发展、以人为本。首先,面对任何一种不同的文化,都应该平等尊重的对待。文化要互相尊重,不断学习和理解。以人类以何种动物作为获取蛋白质的来源为例,实质上,这是一个文化问题,多样性、差异性是主要的特征,就像某些地区有吃狗肉习俗,但换一个文化语境就会引起轩然大波,这是不同文化间传统的差异,其实,将很多动物置于不同的时空之中,文化间的不适应也多有存在。如果再进一步追问,将人类驯化各种动物的历史过程置于单一的文化语境之中,这个过程是否符合“狗道”或“牛道”也会成为问题,这说明全面的了解和理解或许是最好的融合剂,尊重基础上的相互学习交流将伴随人类发展的全过程。其次,在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在改变目前的博弈关系中寻找创新模式,意义的公平发展要以权力和利益的公平为基础,好的社区自主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性条件。最后,乡村社会发展应以人为本,一个社会发展最终是人的发展,而不是简单的经济指标。总的来讲,就是要和谐共享,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从事文化传播需要具有基本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能力,要对传统、文化有正确的认知,要学会尊重他文化,要具备足够的文化交流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去谈发展文化。

      乡土生活传统的非现代性思维,严重地遮蔽了传统文化价值发现的能力。对这种遮蔽的排除,不仅仅是文化保护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更是动用国家公共资源,开展文化保护工作的合法性基础。在价值理念上,中国乡土社会现代价值与文化保护,要求与国际社会的文化发展理念和我国大众日常生活在国家文化发展目标上形成和谐,为国家和国际社会构建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建设相适应的工作体系;对我国文化行政管理系统而言,机遇和挑战共存,理论思考与社会实践共存。

640.webp (3).jpg

 

8888.jpg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最新资讯
  • 小编推荐
  • 热点排行

乡村旅游网,乡游天下®旗下网站

郑重声明-: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网站运维:乡游天下(北京)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支持: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茶文化研究院

新闻热线:010-89941990 1336 6637 678  邮箱:zgxclyw@126.com

Copyright © 2016 乡游天下 crt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254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