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忠:民宿是民居在乡村旅游时代功能的延伸

时间:2016-04-22 15:25:44| 作者:adminbj| 查看: | 评论:

摘要:   “山水乡愁?好客人家"山海天杯首届美丽乡村民宿设计(国际)邀请赛民宿设计高峰论坛暨乡村研修班在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召开,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 ...

  “山水乡愁?好客人家"山海天杯首届美丽乡村民宿设计(国际)邀请赛民宿设计高峰论坛暨乡村研修班在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召开,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山东地理学会理事长、国内著名旅游规划专家陈国忠在乡村研修班上作了题为《走进民宿 记住乡愁》的专题演讲。

  

  陈国忠认为,民宿作为一种基本的乡村旅游业态,是进入乡村旅游时代民居功能的延伸而非替代。民宿的灵魂在文化、功能在生活,万变不离生活功能、不改文化灵魂。民宿与乡村酒店、度假村相比,永远具有自身的基本特质。民宿规划与建设就是打造一个留住乡愁的空间、再现一座寄托乡情的家园。

  演讲现场内容实录如下(根据陈国忠教授现场演讲整理):

  一、民宿的基本特质

  1、乡村性

  乡村旅游的核心是乡村性,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其乡村性同样突出,主要体现为民居为载体、农民为主体、乡村为背景、乡村休闲旅游度假为功能。其根源是悠久的农业文明及其传统的传承。

  民宿本身是有空间差别的,这就是乡村性的本原。在日照有以渔业文化为主的海居,在沂蒙山区,是以体积较大、材料石材为主要特点的山居;西部滨州、德州、菏泽、聊城平原地区是平原特色的民居。

  在这种情况下,民宿的乡村性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依托乡村风光,无论是选择一个单体设计还是一个群体设计,都不能离开乡村风光。在欧洲许多国家,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但是仍然有大量的乡村建筑存在。很多人纳闷,为什么欧洲的乡村人口不多,但是乡村的民居却很多?其实,这是欧洲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特有的城乡一体化的现象:城市人在城里有一套住房,同时在乡下也有乡居。

  乡村性的另外两个表现是乡村文化和有乡村产业。立足于农业或者乡村旅游为主的乡村生活是以农业传统生活为主体,同时乡村环境是非城市化的。做乡村旅游设计很忌讳的一点是,按照乡下人对城里人的想法来做乡村旅游。农村人认为在墙上贴瓷砖,门窗做成铝合金,所有路面都硬化,这就是城市化。而城市化恰恰是城市人最讨厌的东西。所以这是我们民宿设计和发展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作为乡村产业,民宿的经营主体必须是居民。但是在这次民宿设计大赛上,对这个概念可以有个颠覆性的认识:不论谁来投资、建设,只要以乡村的民居为主体这种住宿就是民宿,而不看投资者是谁。

  2、传承性

  民宿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民居的传承性。费孝通在考察中国乡村的时候讲过,“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因为有人长期定居在农村,所以中国几千年的乡村社会才得以形成。乡村社会是由农村、农民、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乡村中的一部分知识人(过去叫乡绅,现在叫乡贤),这些人共同构成的。因为长期生活在农村,所以中国人安土重迁,不大迁移。在民俗、民居和村居方面,迁移是一种变量,大部分人的生活状态是终老故乡。中国的历史学者和研究历史的民俗学者统计过这种现象,在农耕社会,80%以上的农村人口的活动半径是一天到两天的步行路程。很多人到七八十岁的时候,活动半径依旧不超过50公里。

  在今天,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千里、万里的路途在当代交通中已经不是一种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乡村的变化是必然的,因为人的活动半径大了,不论是视野还是需求都在变化。村落是历史演变过来的,今天的村落还要向着未来的历史演变,而且还要在这种动态中继续演化。在这种情况下,民宿的设计一定要有创新。

  50年以前烧火炕,30年以前烧煤炉,现代家庭里边有了空调、有了暖气。在这种情况下,居住的环境肯定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我们要沿着这个动态向前延续。过去民居是干什么?是家庭居住。现在民宿是干什么?拿自己的房子给毫不相干的客人居住。民居的功能变化了吗?因为民宿,民居的功能变化了,但是民居这种基本的框架是存在的。

  3、功能性

  民居的第三个特点是它的功能性,它主要是为了满足乡村休闲度假游客的住宿和怀旧需求,具备吃、住、贤、修、劳、养。台湾和日本最早的民宿出现,就是为了解决城市的一般阶层下乡以后,遇上旅游旺季住不到宾馆的问题,只能借住在有空闲房屋的人家,这是民宿最早产生的一个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民宿成为了民居功能的一种延伸,或者说是增加。

  4、场所性——文化空间

  民宿设计不仅仅是设计房子,而是乡村场所的再造和重构。放到具体的民宿业态来讲,村子、院落、房子,这是三重空间的一个场所。设计一个单体的民宿,就要把它放在一个村落的聚落空间,和这个聚落所存在的山水空间中来看待和谋划。我们设计的不是单体,而是在村落、院子里边的一个有机的个体。

  因为场所性的存在,我们就要注重“文化空间”的营造。列斐伏尔认为,文化空间或文化场所的本原意义是指一个具有文化意义或性质的物理空间、场所、地点。它是我们能看到的一个三维物理空间,还有这个空间所蕴含的文化,它所表现的是一种生活状态。真正的乡村是什么样呢?冬天的乡村是这样一幅画面,有街头晒着太阳的老大爷、老大妈,有村里鸡飞狗叫的声音和厨房飘出来的香味,甚至还有泥土的味道,这些才是乡村文化空间的指示。所以我们的乡村过度城市化,就打乱了乡村本身固有的文化空间。

  从景观学来说,乡村的景观空间结构表现为“斑块——廊道——基质”。我的老家在沂蒙山区一条街道上的一个院落里面,那个院落里的房子和家人构成了我的家的概念。所以我们的设计师如果在山海天设计民宿,这个地方的民宿本身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是在滨海这个大的环境,绿树环绕的沙滩边上,一个潺潺小河环绕的古朴村落里的一个小房子。

  第三步,从聚落地理学来讲,乡村是分层级的,根据规模腹地、等级体系与心态、地点位置、功能用地等方面,乡村包括宏观整体、村庄个体、住户单元三个层次。我们设计的民宿是住户单元,这是镶嵌在村庄当中的,这就是民宿场所性一个重要的空间指向。如果不顾周边背景的特色,硬硬加入设计师独出心裁的构想,充其量只是个个性化的作品。

  在设计上来讲,乡村要注重乡村公共空间的打造。农村公共空间指的是农村社会内部业已存在着的一些具有某种公共性,且以特定空间相对固定下来的社会关联形式和人际交往结构方式。是村民交流信息、人际交往、消磨时光的自由开放空间。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农村社区内的人们可以自由进入并进行文化生活的公共场所,例如场院、集市、水井(塘)边、寺庙、戏台、祠堂、茶馆、村头林荫树下,等等;二是指社区内普遍存在着的一些制度化组织和制度化活动形式。乡村有共享的公共空间,因为有这个公共空间,所以中国乡村的文化交流远远超过了城市。

  5、在地性

  民居的地域性决定民宿的建设和分布的在地性特征,民宿具有鲜明的地域标志性,反映在用材、布局、设施、场所、绿化以及文化氛围的营造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比如沂蒙山区和日照这边的房子,主房一般是三间,而在泗水和济宁东部地区,主房是四间,这都跟当地的习俗有关系。

  6、家庭性

  民宿体现主客互融的休闲、游憩和度假空间,从独乐到共乐,这就是民宿和民居的最大差别。

  台湾民宿具有“独栋建筑+庭院+居家生活空间”的基本型态,并特别提出与到访者必须同乐的要求。

  家庭性的功能是什么?第一是居住,这是基本功能。第二是居家,就是要参与到主人家的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当然有些家庭生活不能随便参与。第三个是居所,这是空间的一个基本定位。

  7、开放性

  民居是以家庭为主的内敛式的私密空间,那是主客分明的。但民宿是只要来了客人就需要安排住宿,这是一种主客交融的同乐式共享空间。所以民居是单向的,民宿是共享的,它具有多元化的主人构成的特点。

  8、产品性(经济性)

  民宿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作为一种乡村旅游的综合性产品而产生的,从简单的住宿功能到休闲、体验等功能的延伸,都是这种产品性质的体现。因而民宿具有价格、质量、服务等一系列的产品特征。民宿建筑是产业的载体,同时也是一种业态。

  二、民宿设计的基本要求解读

  1、民宿的场所精神

  根据这些特点,民宿设计首先要有场所精神。借用台湾一个规划师的话,叫“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情感空间。什么叫以身体之?你进入这个空间以后,用身体来感受这个空间,同时以心灵来交流这个空间跟你之间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的这方面的相互之间的交融。台湾浮水印民宿有一首诗,“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这就是一种感受,这种场所精神,恰恰是民宿需要去营造的。

  一个民宿环境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境界?我提了一个概念,叫五觉三境。五觉是人和自然交流以后,形成的视觉、嗅觉、听觉、触觉、自觉。自觉这个词是借佛教的,就是自己对事物的感悟、体验、思考和领悟。视觉是你看到的,嗅觉是什么?花香、菜香、泥土的芳香,甚至每天早晨炊烟袅袅飘出来的烟的味道;另外就是体觉,鸡飞狗跳那是乡村。另外是触觉,就是自己摸到的是自然的东西,而不是冰冷的现代科技。

  另外三境,我是从景观学中的角度讲的,环境是人感知的第一空间。我们每到一地,首先感觉的是环境。第二是情境,情境是心灵感知的一个主体空间,它会引发你的共鸣。第三个是意境,这是从环境感知到精神感知的深化,民宿的立意高远就在于他本身表达的情理和在作品上体现的形神达到了意和境的统一。曹文植《西递》中描述的乡村境界:

  青山云外深

  白屋烟中出

  双洞左右环

  群木高下密

  曲径弯如弓

  连墙若比栉

  自入桃源来

  墟落此第一。

  中央政策提出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要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这就是要保留乡村的场所和精神。不论是单体还是一体的民宿空间,一定要留出场所,供游客和游客、居民和游客、居民和居民之间的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文化之间的传播和创新。这是我认为乡村最突出的特点。

  2、注重民宿的在地性

  民宿的在地性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建筑材质和空间布局的地域差异性,另外就是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参与性体验,这也是最重要的,也叫做软规划。只有两者合起来,一个民宿才能真正活起来。而且民宿规划者的“他者身份”也非常重要,乡村游主要的客人是城市人,就是要以城市人对乡村的理解来做规划。这是民宿在地性的特点。

  3、保护传承乡村文化与保护农民利益诉求

  保护传承乡村文化要与保护农民利益诉求结合起来,因为真正的乡村和真正的文化,是要靠人来保护的。乡村文化虽然可以通过建筑来展示,但是乡土记忆、乡村手艺、乡村文化、乡村情感却要完全靠人来展示、传承和保护。

  保护传承乡村文化要把乡村历史功能、现代功能、未来功能三者合一,将传统古村落与现代乡村两种空间体系、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乡村文化两种文化模式、传统乡村生活与现代乡村休闲两种生活方式、乡村物质与非物质两种文化遗产,整合在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中,实现传统空间与现代空间的有机分隔和联系。

  4、乡村民宿文化空间的有机协调

  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的有机交流,空间体验——民宿的交流功能、与人的交流——主客互动、与历史交流——时间镜像、与环境交流——天人合一、与内心交流——自我观照。城乡文化空间环境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三、民宿旅游发展的思考

  基本定位

  民宿旅游是山东乡村旅游升级的主要载体,民宿建设是乡村城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民宿发展是乡村扶贫开发的重要突破口,民宿是山东推进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渠道。

  措施建议

  1、立规引导,立法管理,推进健康发展

  尽快出台民宿发展规划

  制定民宿旅游发展管理办法

  结合乡村规划提供民宿旅游的发展空间

  有组织的为农民开发民宿旅游进行培训

  鼓励艺术家、建筑师参与民宿设施和建设

  2、制订标准,经营许可,推动有序经营

  标准包括技术标准和文化标准,技术标准有:规模、建筑、设施、特色,文化标准有:乡村文化氛围、主人好客度、饮食、乡村活动。

  3、部门统筹,加强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一是确定乡村文化的保护要求,第二是对乡村三大空间的有机保护,三是对乡村文化的整体性保护。这三个事情谈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首先要把乡村文化保护下来,然后通过引入多种机制,有序开发好。

  4、科学设计,强化服务,满足游客需求

  首先,与乡村规划协调统一,营造科学的乡村空间;其次,制定乡村民宿旅游服务接待规范与标准,提升民宿的软环境质量。举个例子,游客来村里旅游的时候,村户能做到下面几个方面吗?第一,会讲村里的故事;第二,能唱一首或者几首关于这个村的民歌;第三,每个家庭里能有一样拿手的菜肴或者是面点;第四,一个民宿的院子里有一块能让游客体验的菜地、果园或者耕地;第五,能否培养一门手工艺,比如木刻、雕葫芦。这些技艺都能在有客人来的时候提供交流媒介。

  5、规范投资,协调利益,推进乡村经济发展

  统筹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农民行为,建立乡村民宿发展基金或者小额贷款支持制度,鼓励新农民下乡经营民宿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开发的第一主体,应该是村民,只有建立政府、村民、资本三位一体的合理结构模式和利益协调机制,乡村旅游才真正具有活力,旅游开发与乡村聚落保护的完美结合才真正能够实现。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最新资讯
  • 小编推荐
  • 热点排行

乡村旅游网,乡游天下®旗下网站

郑重声明-: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网站运维:乡游天下(北京)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支持: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茶文化研究院

新闻热线:010-89941990 1336 6637 678  邮箱:zgxclyw@126.com

Copyright © 2016 乡游天下 crt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254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