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农业发展阔步前行

时间:2016-10-01 15:16:06| 作者:adminbj| 查看: | 评论:

摘要:   核心提示:“十二五”以来,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农村工作决策部署,结合黄山实际持续推进新农村和美好乡村建设,深入 ...

  核心提示:“十二五”以来,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农村工作决策部署,结合黄山实际持续推进新农村和美好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635”转型增效行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发展协调性增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美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民生极大改善。2015年底,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55.1亿元,年均增长4.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72元,年均增长13.7%。

  强化市场对接

  “十二五”期间,我市始终把茶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抓手,茶叶整体效益明显提升。全市茶园面积75万亩,一产产值30.98亿元,比2011年增长126%,产量、产值在全省继续保持第一。茶园、油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面积240万亩,比2011年增加25万亩;肉蛋总产14.2万吨,比2011年增长62%;蜂群22万群,年产蜂蜜1.5万吨,分别比2011年增长51.7%和66.7%。持续实施市级“菜篮子”民生工程,累计建设蔬菜基地3万多亩,其中建成高标准大棚蔬菜基地1.5万亩,投入菜篮子民生工程建设资金1.8亿元,建成了屯溪新江、歙县桂林等一批蔬菜基地。

  从2005年开始,我市已经连续10年在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举办大规模的中国黄山茶叶、名优农产品暨旅游展示推介活动,特别是2015年,围绕“百年世博”主题举办了一系列宣传纪念庆祝活动。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合作,成功举办2014、2015两届“黄山茶会”,以茶叶为主的黄山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谢裕大在全国中小企业股权转让中心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家茶叶上市企业。谢裕大红茶和祁门红茶分别在渤海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标志着我市的大宗农产品茶叶开始入市交易。新安源有机茶、养生源蜂业、建兴竹木、绿美特有机食品、徽药饮片、有农生态农业6家企业在省股权交易中心(新四板)成功挂牌。全市90多家企业、合作社已入驻天猫、京东、1号店等电子商城,2015年农产品电商销售额突破5亿元。

  推动转型增效

  休宁县板桥乡徐源村是一处只有50多户人家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由于该村地理位置独特,绝佳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水质,使得这里的冷水鱼成为远近闻名的珍馐美味。近年来,随着自驾游的兴起,越来越多游客来此攀登古驿道的同时,也带动了冷水鱼的销量。一些村民办起了农家乐接待点,渔家乐成为当地村民的重要经济来源和支柱产业。村民胡海如的“徽源渔家乐”是该村第一个农家乐接待点,以前在外地打工的他,如今在自家门口就能接待来自各地的游客,经济收入也大幅增加。

  胡海如的变化只是板桥乡泉水鱼养殖发展带动当地百姓致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板桥乡以抢抓徐源村省级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通过板桥特有传统鱼池、扶持农家乐等措施让板桥泉水鱼产业日益红火。2015年,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成为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而中国泉水鱼之乡——板桥成为“山泉流水养鱼”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核心区。板桥乡党委书记汪佩玲介绍说,目前全乡泉水鱼养殖户约为853户,与5年前相比,增长了约300多户,泉水鱼由躲在深山人不识到炙手可热,由自产自食用的副产品到成为当地百姓家庭经济收入的支柱,这一切的变化都是显著的。

  “十二五”期间,我市积极推进渔业提质增效,稳定了面积和产量,渔业产值稳步提升。2015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1.7万吨,注册水产商标12个,渔业产值4.21亿元,比2010年3.1亿元增加了1.11亿元,年增幅5.3%。全市建立禁渔期(区)制度达29处,禁渔面积达36.96万亩,占总水面的85%。全市山泉水养鱼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5年末,全市山泉流水鱼共有养殖池5280口,年产量110吨,年产值1000万元。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间,市农业部门将进一步加快农业“调转促”步伐,把山泉流水养鱼产业作为今后农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作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亮点,作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新增长点,力争到2020年,全市打造特色流水养鱼乡镇6个、特色精品山泉流水养鱼示范村20个、特色渔业养殖基地50处,新建、改造流水养殖塘口1.5万口,实现山泉流水养殖年产量2500吨、产值2.5亿元、综合产值5亿元,带动6000户农民增收。

  加大农技推广

  “十二五”期间,我市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重点推广了良种良法配套、测土配方施肥、养殖标准化等一批农业实用技术,良种良法覆盖面达到95%以上。

  2015年,我市利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契机,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农药集中配送工作,力争2年内在全市基本建成“七统一”(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价格、统一管理、统一回收与处置、统一财政补贴)农药集中配送体系,目前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网点建设已超额完成全年任务,配送农药招标采购和配送工作有序开展,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逐步完善,我市农药集中配送工作被评为“2015安徽省辖市最具影响力十件大事”之一。

  从2012年开始,开展了以规模化茶园等为重点的农业生态基地减肥降药整治示范点工作,目前已在流域内实施了57个千亩以上的生态农业基地建设示范点。全市组建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伍达205家,实施统防统治面积40万亩。完成畜禽规模养殖场治理53家,建成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5家,省级示范场16家,省级科技示范园1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全市年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约61万吨,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量45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0%。

  促进农旅结合

  “十二五”期间,我市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635”转型增效行动,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90.8亿元,是2011年的3.7倍;拥有中国驰名商标8个,省著名商标69个,分别比2011年增加了8个和32个;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654家,其中省部级示范社34家,市级示范社100家,是2011年的2.46倍,合作社成员7.6万人,带动农户近19万户;各类家庭农场发展到445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5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50家。全市拥有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4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各类休闲、观光农业园区27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7处,省级农家乐旅游示范点9处,4A级(乡村)旅游景区9处,休闲农庄43个,农家乐829家,其中省级星级农家乐150家,从业人员达2487人,其中农民就业2365人。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全面推进“旅游+农业”,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深入开展国家级和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文化特点的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在名胜景区周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周边发展以休闲农业为核心的三产融合特色村,打造一批以拓展农业功能、传承农耕文化为核心,兼顾度假体验的休闲农庄。引导农户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风土人情、自然景观、环境资源及农林牧渔生产活动,积极发展民宿项目,努力把徽州民宿打造成城市居民的第二居所。加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普及推广农耕文化、农业科普和农事体验。将养老元素融入农业生态和休闲观光等产业链条,推进健康养老与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积极发展创意农业,借助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业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最新资讯
  • 小编推荐
  • 热点排行

乡村旅游网,乡游天下®旗下网站

郑重声明-: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网站运维:乡游天下(北京)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支持: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茶文化研究院

新闻热线:010-89941990 1336 6637 678  邮箱:zgxclyw@126.com

Copyright © 2016 乡游天下 crt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254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