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温岭市坞根镇坑潘村

时间:2016年01月03日 18:40:55| 作者:adminbj| 查看: 10| 评论: 10

摘要: 坑潘村,位于风景秀丽的大莱山中麓之下,全村9个村民小组,192户,648人口。南宋淳佑12年(1252年),永嘉岭头潘从制迁居与此,因潘氏世居,故称“坑潘”。近年来,坑潘村曾获台州市卫生村,温岭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温岭市示范文明村,温岭市生态村,温岭市五星廉洁村,台州市美丽乡村精品村称号。 ...

坑潘村,位于风景秀丽的大莱山中麓之下,全村9个村民小组,192户,648人口。南宋淳佑12年(1252年),永嘉岭头潘从制迁居与此,因潘氏世居,故称“坑潘”。近年来,坑潘村曾获台州市卫生村,温岭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温岭市示范文明村,温岭市生态村,温岭市五星廉洁村,台州市美丽乡村精品村称号。

       历史文化

村内植育着一棵800多岁的千年古樟,秀色摩云,遮天隐舍。这棵“活化石”生长在距离城区18公里的地方,常常有登山爱好者慕名来此,只为一睹古树的“芳容”。“这棵树的编号是‘001’,照这样来看,应该是温岭现存年龄最大的植物了。”据介绍,以前,古樟就像是一个生态栖息园,到处都是鸟窝,有斑鸠、喜鹊、八哥、猫头鹰,还有松鼠上蹿下跳,有时甚至还能看到蛇吃斑鸠的生物链画面。

民间有谚云:“欲问坑潘在何方,樵夫遥指百丈樟”,村内有古民宅,古寺堂,古祠庙,古井,古台门,古堰坝等。白墙青瓦与山水相协调,乡村淳朴充分体现古典文雅的风格和氏族聚居的群体古老建筑风韵,坑潘村村落地貌属于山谷滩地与水网的结合,村子背山面水,格局经长期的历史发展,肌理多样,形态丰富。坑潘无他姓杂居,经过几百年的变迁,传承了颇有特色的传统产业和文化。

       特色产业

生姜和药材(毛地黄)种植是坑潘的特色农业产业。清光绪八年(1882年)引进生姜种植,生产技术精益求精,亩产超4000斤,经过多年发展该村已成为药材基地,药材(毛地黄)成为上海人民制药厂特供药材原料基地。目前全村220多户,有100多户村民种植生姜,能生产40万斤的生姜;100多户种植药材,能生产3.6万斤的药材。

       特色民俗

宗族特异风俗。潘氏在祖先始居之宅内,设立家祠,供奉土地神位,后裔纵有三幢五进,不得供奉土地神位,因而有坞根民谚云:“多如坑潘土地爷”,用来借讽自诩多富多福之人。

独特祭祖活动。每年的冬至日,全村的男女老少,不论在外工作的、经商办企业的坑潘人都要回来,氏族聚众在祠堂里进行一天的祭祖仪式,按辈份从大到少逐一祭拜,祭祖完毕开始修谱吃“冬至圆”。

       特色灰雕艺术

如果你是文艺青年,那么,这里朴实的泥塑和绚丽的壁画一定会让你惊艳。作为坞根镇非物质遗产之一的灰雕,已经有了很多年的历史。行走在坑潘村的小道上,身旁环绕的矮墙雕刻出的一个个生动的传说,更为这座古老的小镇添加了几分情趣。村民们自家的围墙上、村委会的院子里,一幅幅栩栩如生、姿态各异的雕刻画立即映入眼帘。与我们平常看到的雕刻不一样的是,这些雕刻都是用水泥一点一点刻画出来的,立体感很强。在坑潘村,不管是村民家里的围墙上,还是村委会的院子里,你都能看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雕刻造像。创作它们的都是潘连忠。

“全市会这门手艺的,恐怕也没有几个人了。”这些民间灰雕艺术作品的创作人潘连忠告诉记者,“能用自己的独门手艺建设美丽乡村,开心!”

今年67岁的潘连忠,从23岁开始就和水泥打交道。一开始做建筑工,直到42岁,潘师傅才开始琢磨用水泥来做雕刻。

“最先想做一条龙,研究了十几天,才完工。”从这条龙开始,潘师傅就和灰雕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没有学过画画,也没有美学基础,潘师傅对照着自己小时候看过的小人书,一笔一笔地勾画出属于自己的灰雕艺术。15年来,潘师傅不断改进技艺,如今的雕刻手艺已是炉火纯青。回忆起曾经用了十几天完工一条龙,如今只需要一两天的功夫,潘师傅说自己尽管年纪大了,但是手艺却越做越纯熟。

灰雕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民间艺术,又叫灰批,是古代建筑必不可少的民间工艺。它以经过特别处理的石灰为主料,用批刀直接雕贴于墙上或檐下,干结后形成各种图案、山水、人物画面,具有浮雕的艺术效果。它有用料简,操作易,耐久存等特点,所以常见于庙宇楼堂装饰中。灰雕讲究人景搭配、比例协调,这是创作中最难的。创作前,潘师傅会先在家中的木板上做好一个个人物和大件的景物,之后才将这些纯水泥的雕刻贴上墙,配以雕饰,完成一整幅画像。为了修整方便,人物往往都是纯水泥雕刻,头部和躯体需要一次成型。而为了保存长久,沙子不能掺入杂质,水泥和沙子的比例也需要严格把控。

       交通物流

坞根与国家沿海高速公路,104国道、省道短距离衔接,距离35公里的民航机场开通了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地的十多条航班,距离50公里的海门港有开往香港、日本等地的定期航线。



[ 网友评论 ]COMMENT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乡村旅游网,乡游天下®旗下网站

郑重声明-: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网站运维:乡游天下(北京)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支持: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茶文化研究院

新闻热线:010-89941990 1336 6637 678  邮箱:zgxclyw@126.com

Copyright © 2016 乡游天下 crt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254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981号

乡村旅游网,乡游天下®旗下网站

郑重声明-: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网站运维:乡游天下(北京)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支持: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茶文化研究院

新闻热线:010-89941990 1336 6637 678  邮箱:zgxclyw@126.com

Copyright © 2016 乡游天下 crt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254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