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与旅游化的乡村生活

时间:2016-07-24 10:32:42| 作者:adminbj| 查看: | 评论:

摘要: 未来的乡村生活可以与城市生活做差异化的分工,城市是追求速度效率、标准化的工作生活的空间,乡村则更多地追求精神追求个性,追求与自然、生态、文化的共融,是从事创 ...

640.webp.jpg

 

    未来的乡村生活可以与城市生活做差异化的分工,城市是追求速度效率、标准化的工作生活的空间,乡村则更多地追求精神追求个性,追求与自然、生态、文化的共融,是从事创造性劳动和诗一般生活的空间,更适合那些从事文化创意、高科技、金融工作的人,也适合老人孩子,以及节假日到乡村放松身心的城市人。

    30多年来浙江乡村旅游取得了重大成就,产生了“湖州模式”、“乌镇模式”、“横店模式”等众多经典,去年又推出了约半数位于乡村区域的“特色小镇”的战略部署,成果不小,受到中央高度重视,为未来浙江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不断为我国乡村旅游贡献新的模式和经验,输入新的理念和路径。

    另一方面,浙江的乡村旅游也存在着民宿脱离生活精髓,理念和服务不到位,各地行政式一哄而起;乡村景观建设城市化倾向明显,顺应山水、因应乡土、错落有致的乡村性日益萎缩;市场倒逼型业态不少,主动创新型业态不足;过分强调乡村大项目带动,而对细节设计、乡土人才、经营管理、服务提升等方面重视不够。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乡村性日益萎缩,城市病不断蔓延的今天,未来浙江的乡村旅游要承担起乡村物质和精神空间存续的重任,同时要为城市生活空间的优化扩展、城市生活质量的品质提升进行探索,为此需要认真审视传统乡村生活价值,从旅游角度探索乡村生活的营造。
    一、传统的乡村生活

    乡村一般风景宜人,空气清新,较适合人群居住,人们基本依靠地力,主要从事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业耕作,民风淳朴,形神有序、韵律舒缓。乡村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它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乡村是安详稳定、恬淡自足的象征,故乡是人们魂牵梦绕的地方,回归乡里、落叶归根是人们的选择和期望。

    面对日益交融互动、效率速度优先的现代社会生活,传统的乡村生活在物质层面渐渐开始脱节,在安全、卫生、便捷、舒适等方面越来越难适应当下需要,由此引起乡村生活精神层面的松动、剥落、坍塌和瓦解,这些在局部地域已成大势,最近10年,90万个村落彻底消失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乡村环境和乡村生活以及乡村文化面对现实的无可奈何,似乎唯有坐以待毙。但是我们心中的乡愁寄托是乡村延续的最大重任,乡村生活价值仍存,需要与时俱进,寻找出路。

    二、乡村生活的旅游化

    乡村生活不会完全消亡,那是因为乡村文化中温暖人性柔化欲求的基因仍然强大,其对人性、人际、人居、人文和人天的思考值得我们借鉴,是我们当下生活急需的。

旅游化的乡村生活是全域旅游的乡村版,是有别于城市的一种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乡村生活旅游化的实践其实一直都在默默进行,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代,第一代是“农家乐”乡村旅游,第二代是以民俗村、古镇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第三代是乡村度假,第四代将是乡村生活,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终极追求的形态和阶段,这将是居住和旅游一体,生活和工作无间的生命状态。

    旅游化的乡村生活,不是简单地回到以前,而是在扬弃基础上,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情感喜好、审美情趣,形成旅游休闲形态的乡村品质生活,可以吸引画家、艺术家、作家等文化人下乡采风创作,也可以吸引普通城市人来乡下小住月余。把乡村人和城市人的身心抓住,这样的乡村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最终实现居住空间舒适化,生活空间缤纷化,工作空间人性化,情感空间温馨化,换句话说就是家园、乐园、梦园和暖园。

    三、旅游化乡村生活的思考

    1.民宿热的“拨乱反正”

    东方式民宿缘起日本和中国台湾,被大陆遇见后,民宿热在内地渐起,浙江更是热力中心点,德清莫干山的民宿实践贡献了中国民宿的“洋家乐”范本,其在经济、生态、文化和社会诸方面产生的综合效益让人惊叹,与其说是创意设计的力量,还不如说是乡村魅力的复兴与再现,其经验一度被奉为圭臬,民宿研究和实践在浙江大地遍地开花,厚望相寄,有些地方民宿成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法宝,言必称民宿,这些催动着各级官员对民宿的追捧,一哄而上,出现了旧有民宿不管环境承载一味扩大规模,甚至完全建新房打造“民宿”的现象,这背离了民宿的本质——经营生活。

    外在形式上,生活是一个包括吃住行工作情感的行为系统,在本质上是精神相对稳定、心灵有所安放和寄托的状态。首先,民宿的重点在“民”,不是广义的人,而是特指乡民,从乡村生活的角度塑造民宿是根本原则。笔者考察舟山嵊泗时发现偏远的渔村很有渔味,现有的建筑空间看似无序凌乱,实则就是渔民们生活过程中点点滴滴情感的累积,是当地渔村生活与劳作方式的外化体现,打造海岛民宿,这些必须保留并强化营造。基于此,浙江的大多数地区要避免民宿大跃进,应优化形式,充实内容,控制数量,讲究乡居内涵,小而精,杭州去年发布了民宿管理规范是很好的尝试。其次,民宿不仅仅是住宿,而是乡村生活体验的一个契机,需要做好民宿生存所依托的乡村生活性体验的打造,人们留下来不是为了宿而宿,是为了生活而宿。再次,民宿的打造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业主持续的对乡村生活的感悟和对民宿本质的校对,以此挖掘乡村生活的魅力和乐趣,不间断更新民宿的外在和内在。

    2.乡村类特色小镇的乡音不改

特色小镇是浙江发展的创举,是一种社会发展探索,也引发了对乡村旅游新的思考,为乡村旅游融入了新的内容,开辟了新的路径。浙江特色小镇的审批要求规定,旅游类特色小镇3年投资应达到30亿,这一定量的硬杆杆让很多具有主题性和发展前景的准特色小镇多了几分坎坷,尤其是位于乡村地区的特色小镇,投资强度与生态性、乡村性多少会形成冲突,如此,特色小镇的产业、社区、旅游和文化四大功能将会大打折扣,势必会陷入产业园区的旧路,因此需要对乡村地区的特色小镇的标准做些改动。

    乡村类特色小镇本质上应该也是一种“完整要素的生活化空间”,产业功能为乡村生活服务,如此,既有的大农业、传统手工业、创意的乡村文化产业都是增强乡村生活舒适性和吸引力、复兴乡村的有力支撑,而强调产业的投资强度与产出效率,某种意义上是乡村生活的阻力,那应是城市的责任。

    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些乡村干部认为大农业不能成为特色小镇的支撑产业,这无疑是遗憾的,大农业的每一领域都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其中形成的种植技术、生产工具、劳作习俗、人际生态、祭祀民俗、景观美学等都是文化资源,都可以挖掘创意

    比如欲打造“盆景小镇”的浙江某地,对盆景能否成为一个产业支撑心存疑虑,笔者认为,盆景是一种中国传统艺术,就该地而言还可以与佛禅相结合,盆景本身就是有禅意的,是小空间大境界,该地可以形成盆景商贸业、造型文创业、花木园艺业、禅景礼佛业以及要素服务业等构成的大盆景产业体系,另外,经过相对简单的培训,盆景艺匠可以直接成为创意设计者和管理运营者,更强化特色小镇的专业,减少成长的风险。

    3.乡村小资源的聚沙成塔

    发展乡村旅游,除了“高大上”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外,众多的无奇的山水花木、普通的老屋街巷、濒危的民俗非遗、广布的纵横阡陌和最重要的朴素乡民都是乡村旅游的星星之火,足以燎原,笔者称之为“小资源”。一直以来它们未得到与其价值相匹配的重视,其实,它们在营造、强化、保持乡村环境方面意义重大,它们所构成的乡村基本面是“高大上”的点线状资源无法取代的。

“诗画浙江”山环水绕,复杂的地形地貌成就了太多的天造地设人筑的乡村小资源,散落金华的古村老宅,静卧衢州的绿水青山、遗失丽水的民俗非遗……

    “四气”(清洁的空气、宜人的天气、洁净的水气、传统的地气)旅游资源理论下,这些小资源彼此依存共同构建乡村生境,乡村旅游经典的莫干山洋家乐就是这种理论的明证。

    以现有的自然山水地貌为大背景,以非遗为乡村灵魂,以残存的寺庙老屋古村为生活空间,进行文化艺术的改造,植入融合后的一三产业,导入休闲运动养老,可以让在乡村生活的人有事可做,内心充实,怀揣希望。比如通过乡村骑行串联小山水、小文化、小生产,串点成线,价值倍增。

    又如在整洁的古村中突现快闪表演必定是深刻的乡村旅游记忆。众多小资源就是乡村旅游的螺丝钉,各有妙用。旅游化乡村生活方式的提倡和引导,会让深山古村、渐失非遗等找回应有的价值和生命的延续。

    浙江的第三代乡村旅游产品即乡村度假,仍然不能让游人有全身心的融入,还是相对短暂的停留之后再返回城市,无法有工作的融入。同时环境氛围的营造显得刻意,不够自然,缺乏真正的渗透与和谐,那种风雨吹打、花草乐长、岁月凝结的舒服柔和的痕迹不足,为什么不去花点心思好好梳理一下这些似小非小的资源呢?

    4.设计建设的因应乡势

    我们要明确不同的设计建设应对不同需求,未来的乡村生活可以与城市生活做差异化的分工,城市是追求速度效率、标准化的工作生活的空间,乡村则更多地追求精神追求个性,追求与自然、生态、文化的共融,是从事创造性劳动和诗一般生活的空间,更适合那些从事文化创意、高科技、金融工作的人,也适合老人孩子,以及节假日到乡村放松身心的城市人

    浙江的乡村旅游发展全国领先,景观、建筑、设施的乡村性考虑已为各类旅游人重视,但是经济相对落后的浙西南、浙南山区,囿于资金、意识、人才等不足,仍有不少乡村环境建设模仿城市设计,建设后的各种农家乐、生态园、民宿客栈、水景建筑以及厚厚的混凝土道路、硬质渠化的河流,都与乡村感有着不小的距离,忽视了乡村的随性,即“随形就势、随地取材、随风造景、随遇而安”。

    未来浙江乡村旅游的设计建设除了要尊重乡村规律,创造性活用乡村各种资源外,还要重视乡土工匠、乡间艺人的作用,他们的乡村生活感受和乡土技能是现代高科技无法取代的,特别是他们对乡村发自内心的、几十年沉淀的真情实感最为宝贵。

    5.关怀人性的温润软糯

    广义的生活包括生命存续阶段的所有精神与行为。乡村曾经是我们身心栖息的家园,现如今大多数人只能遥望乡愁,身不在乡心安何方?“在乡”是什么?

    笔者认为:“在乡”是乡村人文对个体的无缝浸润和多维包容,包括人居、人性、人际、人神、人天,暂称之“五人”要素,具体就是乡民与民居、祠堂、村落、山水、树木、田园等实体产生的居住、交往、互助、劳作、守序、崇文、敬天、祭祀、依赖等关系与情感,上述关系与情感最乡村,是乡村生活最大的吸引之所在。

    乡村旅游是满足人性的本真需要,让游人产生温润软糯的情感体验。旅游化的乡村生活,既要让现有的乡民认识到乡村生活作为一种资源的价值,对之产生自豪,形成自觉,又要让乡村成为城市人的第二常态生活空间,不再做游人,要做乡间熟人。

    基于浙江实际,其乡村旅游的物质层面的建设总体成果不小,未来要把人性关怀落实到设施细节、特色服务、创意创新、乡味乡食等方面。乡村旅游的特色分为内在特色与外在特色,外在是建筑、环境、道路、设施、商品等,内在则是服务、文化、设计、理念等,浙江乡村旅游应在内在特色上下功夫,这与乡村旅游生活情感产品的打造息息相关。(作者/朱跃武 杭州华清旅游规划设计院)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最新资讯
  • 小编推荐
  • 热点排行

乡村旅游网,乡游天下®旗下网站

郑重声明-:本站部分图文内容取自互联网,您若发现有侵犯您著作权行为,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作品、停止继续传播!

网站运维:乡游天下(北京)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支持: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茶文化研究院

新闻热线:010-89941990 1336 6637 678  邮箱:zgxclyw@126.com

Copyright © 2016 乡游天下 crt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2543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981号